近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小黄狗”悄然落户西安,与普通分类垃圾箱不同的是,它不仅能分类回收垃圾,还能给市民现金奖励。目前,西安市各个区县都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利用“物联网+智能回收”推进生活垃圾“智能分类”。

  在国家大力提倡垃圾分类的当下,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方案,实施垃圾分类。2018年9月《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草案)》发布,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行管理人制度,对于违反垃圾分类投放规定的管理人、单位以及个人都将给予相应处罚。记者采访发现,西安部分分类回收垃圾设施并不完善,同时,市民们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制度“落地”,除了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之外,还要从观念引导、习惯培养、制度实施等方面做好工作。

  “物联网+智能回收”让垃圾变废为宝

  近日,在西安市碑林区幸福逸家、郦景豪庭等小区,新添了几个漂亮的大柜子,看上去像快递柜,实则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小区居民用手机操作,即可在家门口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并获得“绿色收益”。

  “扔了垃圾还能给你钱,这的确是个好事情。”1月3日,西安市碑林区幸福逸家小区的居民李燕带着旧报纸、纸箱、饮料瓶这些垃圾,来到小区内设置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前,熟练地点击显示屏进行操作,分别将垃圾投放进去。很快,她的手机上就收到信息,显示已经有了12.3元的收益。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由数个回收箱组成,配备一个触控电子屏幕,不同的回收箱分别回收金属、塑料、纺织物、纸类等可回收垃圾。用户在电子屏上输入手机号码,或使用“小黄狗”APP扫一扫,就能打开柜门,将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对投入垃圾进行智能识别、称重,并根据市场价格计算返现金额。随即,用户手机就能收到现金返还。“智能垃圾系统还配备了实时监控屏,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监控垃圾减量,做到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变成了什么都清晰可见,为再生资源回收方面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据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运营方介绍,公司完全市场化运营,所有回收机均为免费铺设,收取的垃圾集中进入分拣中心,细分后再进行资源化利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市各个区县都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利用“物联网+智能回收”推进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自2018年8月以来,碑林区6家单位、3所院校、1家社会团体、1家酒店、44处居民院落投入使用69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实现变废为宝,极大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灞桥区充分利用智能环卫大数据平台、智慧垃圾分类平台和“好嘞”APP三大智能平台,全方位管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及处理,共绑定了8台环卫车辆、24个点位的智能分类回收箱和20个智能手环……

  垃圾分类缘何“原地打转”

  “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模式的推广为破解垃圾分类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受根深蒂固的混投习惯、后端分类处理难以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垃圾分类“原地打转”的窘境依然存在。

  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西安市区街道、地铁等一些公共区域,一般都有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两种,但垃圾箱内生活垃圾全都混装在一起,在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混有矿泉水瓶、纸箱等可回收利用物品,而厨余垃圾更是分散在各类垃圾箱中。“我们以前也会把垃圾进行分类,但是废纸装一个袋、瓶子装一个袋,剩饭剩菜又要装一个袋,太麻烦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西安经二路一处垃圾箱前,一名中年女子将一大袋子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箱后,看到记者拍照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垃圾分类实施还是有难度的,每个人的习惯要慢慢地来培养,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做好。

  “分类当然好,但配套没跟上,分了也白分啊。”家住西安市红光路的王海波说,现在很多垃圾箱都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类,即使进行了分类投放,但往往会被环卫工“一锅端”,垃圾最后还是混一起了,和以前没什么两样,问题解决不了。“自己已经将垃圾分了出来,但是又被环卫工人混在一起收走,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干脆就不分了。”王海波说。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虽然垃圾箱都做了分类,但有害垃圾箱并不多见。而且,很多人只知道废电池污染环境,但对其他有害垃圾并不清楚,会随手扔掉过期的药品和消毒剂等,不分类处理,对环境也会造成较大影响。“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一个环节没有做到,整个系统就不能形成闭环。所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都下足功夫,不应只在分类投放环节用力。”业内人士坦言,没有后续处理而实行垃圾分类,会严重挫伤市民分类的积极性。毕竟垃圾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得到最终处理。

  西安“垃圾分类”硬仗已打响

  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得知,上世纪90年代,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建成让西安市暂时告别“垃圾围城”的窘境,而那时西安的城市化方兴未艾,其速度还远未进入高峰。2014年,江村沟日均处理垃圾6400吨,2017年已超过9000吨高峰,而城市生活垃圾仍在高速增长,西安市唯一的垃圾填埋场接近饱和。“如果只有卫生填埋一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一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除了容易捡拾、回收可以立即卖钱、能进入物资循环系统的垃圾以外,其余垃圾全部填埋,很粗放地处理掉了。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

  2018年9月,《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草案)》发布,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行管理人制度。对于违反垃圾分类投放规定的管理人、单位以及个人都将给予相应处罚。其中,对于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的,对个人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同月,《西安市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一场“垃圾分类”的硬仗已经打响!事实上,早在6年前,西安市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计划。2012年3月7日,西安市建设工作会上,“2012西安城建大动作”中首次提出“将试推行垃圾分类收集”;2013年1月,陕西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联合出台的《陕西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然而,与国内其他城市试行分类面临的困境一样,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垃圾混运、末端处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等,使大部分垃圾分类尝试流于形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2017年,西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印了《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将“四色分类法”具象化,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首次以红、绿、蓝、灰四种色彩区分,并以四个石榴娃娃作为“形象代言人”,希望使垃圾分类易于理解。

  需要补齐“全民参与”短板

  垃圾分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多年,效果却不理想。那么,如何让垃圾分类的理念与知识深入人心,补齐“全民参与”短板?让分类贯穿回收全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有关各方都在不断进行努力探索。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在部分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案》明确,实施区域内的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作为主体,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同时要求政府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但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要求。专家表示,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倡导消费模式的改变,不仅要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还要鼓励充分使用再生制品。”业内专家徐海云建议,在垃圾分类的前端,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在垃圾分类的末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

  “生活垃圾中各类包装废物占比较大且快速增长,包括塑料、金属、玻璃、纸和复合包装等。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具备较好实施条件的行业,如饮料、矿泉水、快递、酒类等行业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环节。”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领域研究专家刘建国认为,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倒逼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采用低害少废的绿色包装,强化生产企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及处理的责任,促使生产企业自主回收和循环利用包装废物,或者缴纳专项基金,委托第三方专业企业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处置。这样,对垃圾分类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