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安康市汉滨区一广场正在放映露天电影。和改革开放前露天观影的盛况相比,今天的露天电影更像是一种回忆式的情景再现。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安康市汉滨区一广场正在放映露天电影。和改革开放前露天观影的盛况相比,今天的露天电影更像是一种回忆式的情景再现。

  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莎士比亚的经典爱情故事在芭蕾舞演员们轻盈的舞步中徐徐展开。11月24日晚,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的《仲夏夜之梦》在陕西大剧院上演。剧场外,城市的夜晚一片灯火辉煌。演出结束后,鱼贯而出的观众中,可以捕捉到外教和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仿佛流连于萦绕在脑海的音乐和这夜晚的灯光,有人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作为西北地区最好的剧院和音乐厅,陕西大剧院和西安音乐厅在引进、推广国际经典剧目的同时,还经常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演出活动,让广大西安市民不用踏出国门即可领略世界顶级艺术。

  记忆回到40年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在乡村看一次电影就像过节一样开心。无论城乡,露天电影成为那个时候最好的文化盛宴。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先后修建了10个影剧院,这些影剧院是西安人民的主要文化消费场所。位于北大街的西安人民剧院,剧院门头、廊柱、布色古朴典雅,正门两侧伫立着人物铜像,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如今被四周高楼大厦包围的人民剧院,更像一颗透着亮光的遗珠散落楼群中,与不远处的钟楼遥相呼应。

  从西安人民剧院再向北是西安和平电影院。在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后,如今的影院门前临街处进行了围挡,四周也搭起了脚手架,开始进行最大一次整修。55岁的杨德才是和平电影院职工,家住糖坊街的他年轻时常常来此观影,他对20世纪70年代看电影的盛况记忆犹新。“一张电影票2角5分,但却一票难求。如果是好看的电影,影院就连着演通宵,买票的观众往往要排很长的队。那时候一部电影几个影院同时放映,最让人扫兴的是遇到‘断片’,一卷放完了,后面的片子还未送到,全场观众就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叹息声。如果再晚一点,大家就开始吹口哨、敲座椅,不停地弄出响声来表达焦急的心情。”杨德才说着说着,似乎又沉醉在当时的情景之中,仿佛于他而言,看电影和看戏是当时最时髦也是难得的文化享受了。

  “和平电影院过去是木头座椅,20世纪80年代改成沙发座椅,就是让观众看电影坐着更舒适。虽然这里观影空间大、票价低,但如今主要剩下怀旧的老观众,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杨德才记得,改革开放前,西安城里只有8个电影院,如今,电影院犹雨后春笋般发展,他也不清楚在西安市有多少家电影院了。

  与杨先生感受到的传统影剧院的冷清形成对比,陕西大剧院副总经理罗敏则恰好见证着陕西影剧院从发展到繁荣的过程。

  2004年,罗敏大学一毕业就加入西安这家演出运营公司,同期参与组织了第三届西安国际音乐节。如今,西安国际音乐节已经举办了十七届,罗敏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文化工作的管理者。从最初的第三届发展到如今的第十七届,在罗敏的印象中,参与国际音乐节的人越来越多了,“最初举办一场音乐会听众不过几百人,也出现过台上乐手比台下的观众还多的尴尬场面。2009年,西安音乐厅建成后,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音乐厅感受高雅艺术。”

  2017年下半年,陕西大剧院投入使用。这个具有全国一流舞台设置标准的剧院,可以承接对舞台技术要求更高的顶级演出。如果说西安人民剧院、西安五四剧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西安最具规模的戏剧舞台,那么,陕西大剧院的建造标准则完全和国际接轨。文化设施建设反映着一个城市的艺术环境和精神面貌。而罗敏的感受更为直接,在他的周围,通过艺术熏陶而改变消费观念的人越来越多。

  在市场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西安的电影院呈几何级增长,排队买票看电影的景象已成历史,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即可网上订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拉动产业链,行业的重塑也在改变和丰富更多人的生活。

  万达西安区域市场部经理纪女士谈起她的工作时说,是电影市场快速发展提供给她的机遇。她的家乡在安徽,2014年从长春一所大学毕业,虽然所学专业是工业设计,由于喜爱电影就应聘到万达影院。据她介绍,直营的万达影院在陕西已有17家,员工多半是90后,随着数字放映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个影院和消费者的互动也是全方位的,观众想看什么电影会上网查看评论,然后在手机上订票,现在网上订票的观众已达90%。

  面对加盟影院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纪女士认为,新建影院硬件条件在不断提升,但观众最看重的还是企业的品牌号召力和人性化服务。她笑着说:“市场不相信眼泪,只会优胜劣汰。”截至今年年初,我省共有影院291家,银幕1554块,座位203931个,电影单月票房突破2亿元。近3年来,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院线、校园院线和城市广场院线。众多惠民政策不断满足着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百花齐放的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西安人民剧院职工李刚介绍,受舞台限制,西安人民剧院已不能承接大布景、大制作的演出,西安人民剧院现在一年演180场左右,一票难求的盛况已成往事,但是,通过积极引进新剧目并和著名的演出单位、电视栏目合作,西安人民剧院依然发挥着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作用。11月26日,西安退休职工魏先生和妻子石女士在人民剧院的自动取票机上订票,由于对这座剧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常常来观看演出。

  和魏先生、石女士不同的是,在陕西大剧院观看演出的多是年轻观众。11月24日晚,芭蕾舞老师李月萌带着自己的学生观看了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的《仲夏夜之梦》。李月萌是西安人,201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的是舞蹈教育专业。她之所以从上海回来,就是看好西安芭蕾舞市场的未来。她现在教授的芭蕾舞班里有100多个学员,学员中有小学生,也有上班族,还有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心里都有一个舞蹈梦。作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影剧院被全省作为重点文化项目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中。2016年落成的延安大剧院,是延安首个国际化、专业化、综合性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主场馆。硬件的不断改善,也催生着戏剧舞台佳作频出,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又反映时代的剧目让陕西的舞台流光溢彩。

  光影流变40年,改革开放前看戏、看电影一票难求,而今天遍布城乡的电影院和多元的文化消费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试想下一个4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的舞台将更加丰富多彩。(记者 戴吉坤/文)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安人民剧院依然发挥着服务大众文化生活的作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安人民剧院依然发挥着服务大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杨德才青少年时代因为眼前这座影院生发出许多快乐。杨德才青少年时代因为眼前这座影院生发出许多快乐。

  不断优化的观剧环境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为观众带来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图为观众在陕西大剧院观看演出。

  科技的迅猛发展给电影业带来巨大变化,让观众的观影体验丰富多彩。图为在影院戴着3D眼镜观影的观众。

西安市民在定点影剧院刷卡买票,享受文化惠民补贴政策。西安市民在定点影剧院刷卡买票,享受文化惠民补贴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与世界各国在文化艺术上广泛交流互动,不同国家的艺术院团纷纷亮相陕西舞台。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延安大剧院外景。 本报记者 刘强摄延安大剧院外景。 本报记者 刘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