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自今年8月下旬以来,西安市教育局在原有“大学区管理”制基础上,为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在西安市范围内推进西安市教育系统“名校+”工程。据了解,2018年西安市组建名校+的教育联合体66个,涉及学校147所(“名校”66所,“+校”81所),其中中学28个,小学33个,学前教育5个。那么“名校+”工程在各学校是如何推进的?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部分实施“名校+”工程的主体学校。

  西安市铁一中 分类推进 多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记者在西安市铁一中了解到,以铁一中为核心共聚的有5所学校:公办初中西安市第十二中学、公办完全中学西安市第二中学,民办初中辅轮中学、民办高中西铁国际。2012年,铁一中成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首批学校,其成员校又加入了灞桥区的滨河学校、长安区的湖滨学校和五楼中学。在充分结合各学校的办学情况下,西安铁一中的“名校+”工程的推进以两校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支持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着力提升软件,探索采用分类推进的方式,如“公办+公办”,采取结对提升,精准帮扶的办法,着力解决铁一中与十二中、二中公办薄弱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公办+民办”,则施行“一长多校,共同发展”的方式,以“铁一中+铁一中分校、西铁国际、滨河、湖滨四所民办学校,打造群体高质量教育品牌;“民办+民办”,则通过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如铁一分校、西铁国际分别加滨河初高中,滨河小学部与湖滨小学部,彼此借鉴,合作竞争。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起承转合”的主线 浸润“摇篮文化”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是与西安市第六保育院、西安市碑林区新旅程幼儿园结成“名校+”教育联合体。在西安市第一保育院院长王淑君看来,同时肩负“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模式的教育综合体,意味着要有更科学的规划去辐射名园的影响力。被誉为“红色摇篮”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名校+”工程中,沿着“摇篮精神”的主线,以“起承转合”的思路推进。比如西安市第六保育院,是“公办+公办”的形式,将继续沿用一长多校的管理模式。由于行政区域的跨度,在队伍建设、环境指导等方面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对于新旅程幼儿园,是“公办+民办”的形式,结合该幼儿园的办园性质、资源配置与师资水平,将进行点对点的剖析、规划。同时,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摇篮精神”也将成为创设品牌化“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文化核心,让六保、新旅程幼儿园的孩子在一保的师资中,浸润“摇篮文化”。

  西安黄河小学  师资共享效果初显

  据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辖区内共组建了51个“名校+”教育共同体,其中一长多校同体15个,学校联盟共同体22个,教育集团共同体10个,中小幼共建共强区域共同体4个。黄河小学是一所在西安市新城区康乐路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名校引领的名校。实施一长多校、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中,主动请战,托管黄河小学电力分校,与中兴路小学实行分校双挂牌,从而组建了西安市新城区黄河小学“名校+”教育集团。

  黄河小学电力分校的家长们告诉记者说:“孩子回到家可高兴了,他们配发的校服和黄河小学一模一样,他们也是黄河小学的学生啦。”家长表示,“名校+”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黄河小学优质资源、科学的管理模式,而且回家后孩子的表现能明显感觉到变化。这样的认同感,归属感不仅在学生、家长层面汇聚,从把学校办好的情感认同,到知行合一的价值认同的“名校+”工作理念,更是极大调动起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名校+新校”模式 推进有方

  西安高新第九小学成立于2017年9月,自建校起,高新国际学校校长王志宏便兼任高新第九小学校长,提出了依托高新国际学校,遵循“文化同根、理念先行、管理同步、质量同的”四同理念,推进“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帮助九小快速发展。

  首先,进行全景式管理培训。在九小筹备期间,九小的中层管理人员进入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参加培训,从愿景、战略、能力和文化五个方面展开,帮助九小快速提升管理水平;一年多时间以来,浸入式管理帮扶成为了两校日常交流的常态。国际学校主管行政后勤、教育教学三位副校长以及分管学科的校长助理定期对九小各项管理工作、教育教学进行细致指导和严格督导,浸入式的管理,保证了“管理同步”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不定期开展教师轮岗双向交流活动,也是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推进“名校+”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新国际学校的引领下,通过教研活动相通相融,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后辅导同步跟进,青蓝工程结对引领,赛季奥活动同台竞技,STEAM课程同步实施,班级管理传经送宝等形式多样的协同教学方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