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一块镜糕,卖了30年,沉淀在时光深处的味道,早已融入了西安人的生活日常,承载着人们对于童年、故土、勤俭和时代变迁的特殊记忆。

  今年5月11日,随着“镜糕爷爷”李秦森的离去,那辆掉了漆皮的三轮车、那个永远都冒着热气的蒸笼,则定格在了这种记忆中,化作永恒(详见本报5月31日A11版报道)。

  昨天,专程从山西临猗县赶到西安的“镜糕爷爷”的二儿子李文军,向三秦都市报记者透露,这个镜糕摊将会在这两个月重新开张,“愿将美味留人间”。

  最放不下的是这些顾客

  李秦森祖籍山西,1979年来西安工作,在位于南小巷附近的西关食品店上班。

  李文军说,父亲话不多,性格内向,与世无争,之所以坚持30年卖镜糕,完全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有的人不带现金,用手机付款,他不会这些新东西,干脆就不要钱了。”

  这两年来,老人的镜糕在网上特别走红,几乎每天出摊,都会遇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网友、游客,“录视频、拍照,老爷子没有拒绝过一次。”

  于“镜糕爷爷”而言,他的干劲更足了。“卖镜糕是体力活,每块只卖1.5元,其实完全不挣钱。”李文军说,家里人多次提醒老人,年纪大了,不要过度劳累,但是老人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些顾客。

  儿子接班 邀请市民选新址

  “镜糕爷爷”和老伴在西安生活了近40年,西安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西安有很多老朋友、老相识,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对西安人的感情,亦非常深厚。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父亲去世3个多月之后,李文军决定接过父亲的班,重操旧业,继续将“李家镜糕”卖下去。

  “算起来,我应该是家里最早卖镜糕的。”李文军说,1987年他来西安打工,与一位山西老乡学做木笼镜糕,3个多月后,手艺学成,开始推着三轮车卖。最早的时候,一块镜糕几分钱,后来价格一点点增长,李文军的足迹遍布甜水井、夏家什字、西大街、粉巷、太阳庙门一带。

  1988年,李文军回到老家,承包了20亩苹果地,无暇打理镜糕摊,便由父亲接手。

  “父亲一直在含光门附近卖镜糕,但都是蹬三轮车,走街串巷流动卖,没有一个固定的摊位。”他希望在西安寻找一个可以固定卖的地方,不再流动摆摊,也希望读者、网友们帮忙出出主意,选择一个新的地址,“做法、工艺、口味都不会改变,要将父亲的手艺,通过我这一代人传承下去。”

  各位读者,如果你有合适的地方,或者有更好的想法,可拨打三秦都市报新闻热线965369联系我们,让我们一起留住几代西安人这份甜蜜的回忆。

  文/图  本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