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赵争耀)昨日记者获悉,我省首次发掘了一处明代土洞式佛窟遗址。遗址所在地距黄河较近,处于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交通的要道上,为研究明代中期这一地区的地理交通、佛教文化交流、氏族分布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了解,去年10月下旬至12月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绥德县文物旅游局、绥德县博物馆的协助下对绥德县满堂川镇圪针湾村螺丝疙瘩山修筑生产道路时发现的佛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礼佛窟2座、龛式窟3座、僧房窟1座。洞窟均坐北朝南,系开凿于黄土断崖上的土洞窟。龛式窟保存状况较差,从残存后壁可以看出上部皆呈拱形,后两窟内发现有石质造像龛、圆雕石造像、泥质塑像头部、石供器等共计10件遗物。其中,圆雕造像为倚坐弥勒像,袒露左臂,右手残,左手拂膝,背后为水平粗凿痕,跣足踏莲,“V”形莲枝,造像表面残存少量覆泥。造像表面覆泥塑形,部分背后尚可见题刻,有“天宝”纪年。

  该遗址内最大的一座洞窟处于中部,平面呈向右倾斜的矩形,后部开龛。龛顶为尖拱形,龛后部高台上所塑三佛皆为结跏趺坐于单层莲台之上,裙角搭垂于莲座,原本通体涂金。洞窟前部中南部东、西两壁绘有大幅壁画,根据壁画形象推测东壁为药师佛与十二药叉神将,西壁为炽盛光佛和九矅(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此外,根据四件在原位的石柱础,推测原来窟内中南部有柱式结构。窟内佛龛与前部壁面上分布有数组出资人题名,均为家庭式的组合。龛内还发现有汉画像门扉1件、纪年石柱身1件、石兽墩1件、圆口石供器1件、石夯1件。

  考古专家表示,该类型的土洞式佛窟遗址还保存了礼佛窟和僧房窟的组合,在陕北乃至整个陕西地区都十分少见,加之掩埋较早,除局部破坏和坍塌之外,整体上完整保存了明代中期造像、壁画、洞窟形制的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