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消息,西安。

  24年来痴迷于研究复原秦代兵器,西安市民毛乃民复原的秦代兵器,最近引起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关注。

  毛乃民复原的一套秦代兵器,在参加该博物院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创大赛后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留下,等待专家认定。

  据了解,这一套秦代兵器包含将军剑、盾、弓、弩、带檠(qíng)弩、铠甲、戟、铍。

  24年前开始研究复原秦剑

  昨日中午,毛乃民向华商报记者介绍了他复原的秦代兵器,这些部分兵器就摆在他家客厅里。

  他介绍说,墙上挂着的是三种型号的秦剑,装具形状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级别和身份。沙发靠背上摆着两种盾牌,一种是牛皮的,一种是复合材料的,其中牛皮材质的是可以实战使用的。为仿制这些盾牌,他还复原了一个精心彩绘的盾匣。此外,家里还有弓、弩的组件以及戈、矛、铍、戟等比较长的兵器。

  “兵马俑出土的秦兵器有三四万件,分为剑、盾、弓、弩、矛、戈、铍、铠甲、战车等十大类。从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起,我就一直很关注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情况。1994年由于个人兴趣,我想研究复原一把秦剑。那时资料很少,也没有电脑和网络,我经常到博物馆等地方去搜集资料,并拜访考古专家学习相关知识,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心里终于有了一定概念。刚开始我复原的是秦剑,之后就想把全套秦代兵器都做出来。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基本把这些秦兵器都复原了。”

  他现场演示了弩的组装过程,装好的弩拉上弦,扣动“扳机”之后即便是空弦也能感受到其力道之大。“一般弓箭的射程是70米左右,而弩的射程在200-300米。不仅射程远,而且射击准确度也更高。在古代,用弩的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手。弩并非总是手持的,是有架子的,从跪射俑的姿势就可以判断这一点。它的左手是斜着低低举起的,而不是放在弩的下面端着。而弩上弦时需要脚踩弓、手拉弦才可以。”

  目的是通过复原研究秦兵器

  毛乃民说,他复原的秦代兵器和考古部门对文物的复制是不一样的。“虽然复原的每件兵器都有考古资料做依据,但我的目的是通过复原制作的过程,来研究和展示秦代兵器的特点。这些复原的兵器若放在古代,是可用于实战的。我的这种做法其实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叫做实验考古或者模拟考古。在具体复原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写了多篇文章。”比如,2015年秦俑一号坑发现了带檠弩。但带檠弩的“檠”作用到底是什么?有考古专家认为“檠”是保护弓的一个设备,它通过三个小孔穿绳子,和弓绑在一起,作用是保证弓不变形。作战时,士兵将檠取下来;平时,则用它来固定弓弩的形状,便于存放和运输。

  毛乃民在复原制作过程中发现:两个檠各有一端是弯钩形,它应该是和绁(xiè)结合起来使用的。绁和弦类似,但比弦更粗。一般的弓,弦系在弓的末尾两端,绁系在弓的中部两端;而带檠弩的绁应该是系在两个檠末端的弯钩部位。绁是为了防止箭枝发射后弓的反弹力量过大绷断弓弦,檠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弓弦脱落。檠用绁连在一起,但各有各的功能,功能互不影响。

  毛乃民介绍,这种带檠弩在兵马俑考古中只发现了一例,推测在秦统一战争中应该是最后亮相。兵马俑发掘出来檠以后,檠该如何组装人们并不知道。他是在全面考虑以后才做成这样子的,但目前仅和两三位专家讨论过。

  “另外古代带刃的兵器都是有保护套的,比如剑有剑鞘、戈有戈套、盾有盾匣。但古装电视剧上,常见行军时战士们手持的戈矛等兵器明晃晃的,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话,兵器很容易伤人。戈矛在平时都是带着套的,只有准备作战时才取掉。我也根据考古资料复原了这些保护套。”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不展览要看复原准确度

  据了解,为复原秦代兵器,毛乃民翻阅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铜车马发掘报告》、《铜车马修复报告》、《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解读秦俑》等很多考古资料,还有秦汉历史、涂装工程、热处理、机械加工等方面的书,而他的“作坊”就在所住居民楼的楼顶。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表示,毛乃民做的东西很精细,一些考古专家也经常给他提供帮助。坚持24年做这样的事确实非常难得,这次毛先生也参加了博物院组织的文创大赛,复原的秦代兵器暂时留在博物院,至于以后有没可能在博物院内展览,就要看复原的秦代兵器准确程度如何了,这需要专家进行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