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西安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正式签约,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建成。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这个项目,就是针对视频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被称为“雪亮工程”。通俗来讲,就是将海量的视频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信息化应用,对视频监控增点扩面,整合网络信号,“让视频说更多的话”。

  项目主要运用于侦查破案、决策指挥、治安管控、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是对天网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的巩固和延伸。

  比如,在广场、密集楼宇拐角处安装高清网络球机,以实现对人员密集区灵活有效监控防范,进一步清除了监控盲区、缩小点位间距,视频监控全覆盖、无缝隙,确保人过留像、车过留牌,有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防控效能,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秦都市报记者昨天了解到,2016年10月,西安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城市,西安市公安局是项目建设主体单位。

  项目将主要运用在西安市重点公共区域,发挥“最强大脑”的作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

  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将新建改造整合视频监控4.5万路,其中多维特征摄像机11904台、多维特征球机3569路、人脸特征摄像机5000路、人体特征摄像机11000路、客流统计摄像机48路、180度全景摄像机193路、高空瞭望摄像机35路、智能卡口3251路,整合社会视频监控资源1万路。

  面对海量的视频数据,人们已经无法简单利用过去的“人海战术”进行检索和分析,怎么办?海康威视副总裁蔡昶阳介绍,人工智能就是解决之道。

  在治安防控方面,可以利用人脸识别监控探头画面和人脸识别系统警报,有效提升管控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并给出最有效的线索建议,将犯罪嫌疑人的轨迹锁定,精确到几分钟。

  在道路监控方面,摄像头拍摄到一辆车经过,目前能得到的信息有:车的颜色、型号、车牌号、车主信息……如果整合特定摄像头一段时间内拍摄到的车辆信息,能够判断这一路段车流量状况,进而判断道路拥堵情况。

  在城市交通方面,可以实时分析城市交通流量,调整红绿灯间隔,缩短车辆等待时间。同时可以提前半小时预测交通流量变化和停车位数量变化,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大型商圈的交通联动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