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尚志英仍在经营杂货铺    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常有老顾客光顾尚志英的店

  在日本小说《解忧杂货铺》里,描述了这样的情节:在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这样独特的陪伴,被誉为奇幻的温情。在西安三桥,有一家经营了65年的杂货铺,陶缸里散称的酱油醋、7毛钱一两的散称白酒和店主多年不变的陪伴,也变成不少老主顾心中独特的城市温情。

  杂货铺开业65年 来的都是老主顾

  如果细算时间,这家杂货铺开业已经65年了,今年76岁的尚志英在铺子里工作了半辈子。1952年刚开张的时候,这里是供销系统的商店,他只是其中一名店员,拿着固定工资。从那时起,他的礼貌服务就为他赢得了好口碑。

  现在的杂货铺是1991年尚志英承包经营的,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整修店铺,骑着三轮摩托车去进货。现在自己年纪大了,有时女儿会给他搭手帮忙进货,算账时大多时候还是用算盘。

  那时候,店里拿陶缸装着的酱油醋和一些手掌大的连环画,吸引着大量顾客,这些顾客大多是附近车辆厂的工人,有人上班起来得早,就喜欢顺路过来小坐片刻唠唠嗑,有人习惯下班后来店里喝点散酒,吐吐自己心里的苦水。一来一回不知不觉中,老板与顾客就相互陪伴了半辈子。

  喝着散酒聊着天 他们走过半辈子

  昨天上午,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店里不一会,已87岁高龄、头发花白的李奶奶,来到杂货铺。她转转看看也没买东西,只是不时和尚志英闲聊几句。

  尚志英说:“这位老人每天几乎都会来店里,不买东西的时候就进来转一下看看就走了。像这样的顾客其实很多,他们都是我的同龄人,我在店里不能出去,他们就时常来陪陪我。”

  仿佛时间已经定格,他们喝着散酒、聊着天,一晃65年了。一位正在打酱油的顾客告诉记者:“这家店比我的年纪都大,是三桥街道出了名的好口碑,我们从小就在这里买东西。这里好像没有变化,而我已一天天长大。”文/本报记者李佳实习生冯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