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资料图)  西安交通大学(资料图)

  日前,国家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陕西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这8所高校的17个学科入选。

  那么什么是“双一流”高校?它们和人们熟知的“985”“211”又有什么关系?

  “985”“211”到底是啥?

  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1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首次提出,4年后,由国务院于1995年11月正式批准,1996年8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国总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

  而“985工程”其名称来源于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1998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目前全国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通俗来讲,凡是入选“211工程”的高校都是国家“重点”高校,而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更是是“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16年,陕西有“211”院校8所,“985”院校3所,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四和第二,也不愧“教育大省”的称号。

  西北工业大学(资料图)  西北工业大学(资料图)

  为什么又建“双一流”?

  “985”、“211”工程作为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在当时财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也打造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品牌,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力量、办学目标等也有了变化,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建设必然也会有新的调整。

  同时,“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以来,也的确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一方面,“985”和“211”享受国家重点扶持,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资金和项目支持,直接导致了高校间竞争的不公平。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这种由行政力量人为造成的差距,对基础教育来说,制造了严重的名校情结,对就业来说,也形成了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

  另一个饱受诟病的地方,在于“985”“211”成为“终身制”,缺乏退出机制,虽然在《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中原则性规定:评估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鼓励;评估成绩不合格者,要限期改正;多次评估不合格者,取消各项优惠政策,不再列入本工程。然而“211工程”实施20余年来,没有出现被取消的案例,高校一旦争取到入围资格就高枕无忧。

  这种“终身制”,不仅影响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效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料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料图)

  “双一流”到底怎么建?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其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将之前的已经有固化倾向的“985”“211”高校身份打破,将所有高校重新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提出的“资金分配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也给了一些“偏科”的高校更多的机会。

  同时方案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也打破了之前的“终身制”,入选“双一流”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相反,对高校的第三方评价将鞭策其建设和发展。

  这一次,陕西有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计划出来的,而是靠学校、社会、政府合力建设出来的,我们也希望陕西能够出现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