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画像。 

  最近,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该剧以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因为讲的是陕西的故事,所以陕西的网友更对这位传奇女性充满了好奇。剧中的周莹,原本是一位江湖少女,机缘巧合成了吴家的少奶奶,无端陷入各种利益博弈中。而她以自己的聪慧,在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与家族矛盾中,最终贯通东西方经商之道,富甲泾渭之边,铸就晚清“女商圣”传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莹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剧中的江湖卖艺女子 其实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在剧中,周莹是随养父四处漂泊卖艺的江湖艺人,到处招摇撞骗,被输光钱财的养父周老四卖到沈家当丫头,逃跑时躲进吴家东院大少爷吴聘的轿中,因为颇具商业头脑而得到了吴聘父亲吴蔚文的赏识,被获许留在吴家。而真实的历史与此恰恰相反,现实中的周莹出生于现在的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嘉庆时期的巨商、刑部员外郎周梅村,是三原的大户。周梅村不仅有钱,而且还乐于帮助乡里乡亲,有“周八爷”、“活财神”之称。

  周梅村到底多有钱?据咸丰七年(1857)分家清单记载,周家的商铺遍布全国,仅三原县就有三十多家。而在《重修泾阳县志》的记录中,周家共有田地480亩,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西安市整个莲湖区那么大的地儿都是他家的。

  因此,从小熟读诗书、善于算学的周莹,和泾阳当地赫赫有名的安吴堡吴家也称得上是门当户对。而且周莹的第四代传人、她的曾孙女吴国华也表示,周吴两家本就是世交。

  在剧中,吴聘生病,周莹为给吴聘“冲喜”而嫁给了他,那么,现实中身为大家闺秀的周莹又是如何嫁入吴家的?

  在泾阳有这样的传说,周莹父母早逝,由其兄嫂抚养长大,17岁时由兄嫂做主嫁给重病缠身的吴聘“冲喜”。对此,吴国华特意辟谣。她说,周莹原来的墓志铭写着,吴聘和周莹结婚3年后,吴聘才去世。吴聘和周莹曾有过个女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吴聘在世时,周莹便过继了中院两岁的侄儿吴玉成做儿子,改名叫怀先,字念昔。因为思女心切,在吴怀先10岁时,周莹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名叫秀翘。

  《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

  临危受命 靠“诚信”重振家业

  在周莹嫁入吴家后,丈夫吴聘和公公相继去世,吴家的产业此时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千疮百孔。因吴怀先尚年幼,周莹便临危受命掌管吴家家业,重振吴家东院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人的肩上。

  周莹的曾孙女吴国华表示,周莹能成功,最主要的是秉承了秦商的大义精神,将诚信放在了第一位。吴国华听爷爷吴怀先说过,曾祖母对信誉特别看重。相传1903年,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让一老者发觉,找到商号总理(商号的管事先生)提出批评,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者,受到高陵县人一致好评。她的盐店销售额,几乎在一夜间提高了四倍,占到全县盐销售量的七成多。事后,周莹命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这块牌匾直到她死后毁于南糖店的一场大火。

  一名成功的商人,信誉的好坏,决定了他的成败。正是由于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才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稳固的商业帝国。

  知人善任多谋略 把握商机深谋远虑

  在清末那个动乱的年代,女性抛头露面已经很难了,周莹不但迎难而上,冷静地处理了家中大事,还凭借自己果敢刚毅、处事冷静、智慧过人的品质,在身边聚拢了几十个谋士能人。他们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周莹对他们恩威并用,处处倚重,很快使衰败的商号重新兴旺起来。她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设淮盐总号分店,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经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

  经过她的艰苦经营,吴家的生意日渐转好,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连成一气。民间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其经营范围之大,资本之雄厚,可见一斑。之后,周莹又在关中各地开设当铺、药铺,并在淳化、口镇等地开设了油坊、烧酒坊、粮店、米号;泾阳县城内山门角以西两边都是吴家房产,共二十几院,足足占了半条街道。这时吴家的家业已达鼎盛。

  很多品牌到今天还是陕西赫赫有名的产品。例如泾阳的茯砖茶,就是周莹为了把茶叶泡制成边民喜欢的块茶,高薪聘请的茶叶专家创造的。

  当时,在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国内各地发展业务已经满足不了周莹的胃口。她试着涉足外贸,和老外做生意,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把泾阳特产的茯茶、布匹卖给中亚和东欧的商人,从中也赚了一大笔。

  有胆有识 创新多项商业模式

  在生意经营上,相传周莹并不懂行,但她却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她采取“统一管理、统一运价、利益均得、共担风险”的方针,将陷入困境的渭北运载行业引出了泥沼,保证了西部物流在风雨中畅通。这种敢承担风险的远虑思想和意识,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周莹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思维非常超前,有胆有识。她想让吴家的伙计们真正的抱成团,就进行了“改制”,让伙计参股,年终可以获得分红,相当于现在的股权激励。这和现代企业员工的薪酬方式已经十分相似,极大地调动了伙计的积极性,留住了人才,同时也对吴家的生意进行了资金扩充,可谓双赢。

  此外,周莹还推行了“阳俸和阴俸”,活着的时候干不动了,可以拿退休金,死了之后这份退休金儿子和家人还可以继续领,类似现在的养老保险金,而且伙计们的家人也可以在吴家工作。她不是只为了自己和吴家,而是希望和她一起干的这些人都能把日子过好。她将身边人视为兄弟姐妹,不但为他们成家立业,还为他们教育子女。相传她的管家骆荣,财务总管房中书,跟她共事终生,至死一文未贪,其诚实廉洁令人难忘。与她出生入死的武师们、谋士们在与她诀别时如丧考妣,也让人感慨万千。

  乐善好施 深明大义 树秦商典范

  早在周莹经商之初,就将吴家1000多亩地交于佃户耕种,仅收取少量租金,逢灾年更是减免,与佃户签订合同自负盈亏,20年不变,还取消房舍租金,无偿交于佃户住用。此外,她还建文庙,办义学,开仓放粮,施粥赈灾,捐银打井,引水修渠,善举不断。

  周莹的曾孙女吴国华说,秦商的精神,就是一定要回报乡里、回馈社会,这是当时的风气。周莹也因此在当地威望特别高,村里人都说:“寡妇婆咋说咱就咋弄。”

  周莹不仅对同乡百姓乐善好施,在国难当前之时,更是深明大义。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一生信奉的家国情怀,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过继的养子吴怀先,继承了她的大义慈善精神:1930年泾阳连续天灾,吴家天天施粥,使全县三年间没有一人饿死;1936年吴怀先将家产捐于国家。吴氏庄园庞大的家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了中间的一院,这一院成为了“安吴青训班”,1937年中共中央青训班在此开班。全国各地去往延安的热血青年都需要先到此地参加政治、军事培训。青训班的学员最多时达到1500余人,胡乔木、刘瑞龙曾在此工作。因为“安吴青训班”,吴氏庄园剩下的一院变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游客,也成为了后世的宝贵遗产。

  为国捐资为民解囊 成就一代“女商圣”

  宣统二年(1910年),安吴寡妇周莹去世,终年42岁。临终前,她将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所有下人,土地归村人共有。她离开周家时十七岁,在吴家度过了整整二十五年的风雨岁月。她用自己的刚强和不屈的性格,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吴家,据当地人说,周莹出殡的当天,自发送葬的四邻乡亲约有八万之众,这种葬仪,在关中可谓空前绝后。当地流传,因周莹无子嗣,死后不能葬入吴氏陵园,受过恩惠的乡亲就在渠岸边为其修庙,供奉为“水娘娘”。

  从白富美到寡妇,再到女首富,《那年花开月正圆》艺术地诠释了周莹的人生,但历史中,周莹的一生远比电视剧来的精彩。

  小说《安吴商妇》的作者李文德这样评价过周莹:“她不仅是中国商业领域历史上唯一有不俗建树的商业才女,而且是唯一在中国商业历史上为国家民族创立过不朽功绩的女商业家,唯一对庶民百姓爱之深沉的女慈善家和爱国的女商圣。作为晚清时期的女商人,能够在动荡混乱的时局中找到一次次商机,为国家捐资助饷、为救济乡民慷慨解囊、为朋友信守承诺,就足以证明周莹的才能与智慧。她的美德与智慧,不只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而是秦商秦人智慧的结晶,值得三秦人骄傲和自豪!”(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