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观光路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

  席地作画

  它,不仅仅是一条观光路、生态路、致富路。在著名画家眼中,它还是一条艺术路、创作路、人文路、民俗路、自强不息之路……

  “沿黄丹青八百里——陕西日报社携手陕西国画院沿黄观光路大型采风活动”9月9日在陕西日报社举行了启动仪式,40余位著名画家组成采风团,开始了写生之旅。

  画家沿黄观光路写生

  12日一早,三秦都市报记者从西安出发,探寻他们的足迹。

  沿黄观光路全长828.5公里,不仅自然风光绮丽,更是一条艺术人文之路,涵盖了仰韶文化、炎黄文化、周秦汉唐文化、黄土地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拥有彩陶、壁画、石雕、木雕、碑刻、剪纸、民居等多种文化遗存。华山、黄河更是在中华文化谱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发祥地。对于艺术采风创作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能激发当代国画创作的主题与灵感,更能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精神。

  陕西国画院画家乔建业说,以黄河文化为题材,几十年来一直有人画,但以沿黄观光路串联起来的诸多文化景点为题材,这是首次。“我们沿着黄河,用手去触摸这些历史,感受雄伟的晋陕大峡谷。”

  这是一条艺术之路

  黄河大合唱 沿黄公路舞起来

  15时,记者一行抵达壶口瀑布景区。独一无二,才显出它的特别。壶口瀑布,是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也是世界罕见的金黄色大瀑布。只有站在壶口岸边,目睹巨浪翻滚,耳闻涛声如雷,人们方能领悟到黄河在奔腾、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的浩大气势。

  此时,画家们正在写生。陕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国画院院长范桦的笔在画板上跳跃,壶口瀑布最壮观的一面便跃然纸上。

  范桦说,9日他们抵达华山,感受雄壮之美;10日在合阳,领略到了在水一方的柔美,浪漫诗意;11日黄河龙门泛舟,逆流而上;12日写意壶口,被黄河大合唱所震撼。

  在他眼中,沿黄观光路舞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条路,还有路两边的文化,以及路串起来的50多处景点所呈现出的视觉盛宴,它是一条艺术之路。

  这是一条民俗之路

  叫一声哥哥 走西口

  西安美院教授王焕英写生后,用相机拍照,她说,要把素材收集充分一些,不仅仅是路的照片,不仅仅是黄河的照片,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等。用视觉的语言,带给人们一种力量,这是一条力与美之路。

  白云,蓝天,黄河,还有那条路,在民歌中泡大的村庄,就连来访的人都忍不住吼上两嗓子。写生时,不时有画家感慨,这也是一条民俗之路。

  万里长城与黄河,在府谷墙头握了手。“鸡鸣闻三省”,叫一声哥哥,走西口。

  黄河畔,古渡码头,守望,站成了丹霞一片。

  滚烫的民歌,从生命深处,向我们走来。

  秧歌,陕北跳动的魂。飞舞的扇子,扇出一片热情,跳动的花伞,扭出一片天地,不管生活有多艰辛,都不放弃希望。挨家挨户“沿门子”,脚印在黄土中纷飞,踏出父老乡亲的祝福。

  转九曲,捧着莲花灯,尘土飞扬,也要从迷宫中走进转出,那是全村人一年的希冀。

  为爱情放歌,为生命呐喊,血液里流淌的火辣辣的情歌,打开一扇门,山丹丹花开。

  山是村庄的高度,河是村庄的深度。赶牲灵的人儿呀,由远及近。锄头,离开了土地就会生锈啊!多少年了,信天游打湿我的眼睛。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想起我的情哥哥好心慌……

  这是一条人文之路

  读路遥 品黄土文化

  画家张立,寥寥几笔,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便展现在记者眼前。“我用1个小时画的,其实,应该画5个小时才好。”

  在他看来,这是一条人文之路,不管是沿黄观光路榆林段、延安段,还是渭南段,或者是韩城段,每一段都有人文故事,比如司马迁祠等。

  以前虽然去过一些景区,但是没有一个整体去观察它的视角,现在沿黄观光路的开通,将这些都串联起来。

  他说自己十分喜欢读路遥的作品。感受黄土文化,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路,原本是没有的。

  在山与坡之间,在风和风对话的时候,赤着脚来回奔跑,放羊,还有一支隐约吹响的短笛。

  还有什么,能把生命和梦想的翅膀展开,飞出五谷和高山?

  路,在眼前铺展开来,一片金黄……

  是啊!那些离开土地的人,有谁知道,多少汗珠滚落才能结出一粒果实?才可以踩出一条路?

  这是一条创作之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画家释一尘笔下的画和指尖流动的诗意,让人禁不住点赞。

  在洽川黄河湿地写生后,到了夜晚,他的心情依旧不能平复,赋诗一首——《洽川黄河湿地》。

  秋雨初霁,水草茵茵,云天一色。

  上善厚德,碧水飘萍,沉落烟霞。

  湿柔涵养大地,诗意慰藉岁月。

  浩渺之水,旖旎人家,氤氲成一幅丹青水墨画。

  微风吹拂,潋滟水波中,白鹭嬉戏,鱼翔浅底。

  在水与晚荷之间,野花选择沉睡。

  云水之间,所有的水鸟悠长的叫了一声,整个水岸,显得尤为深远……

  在释一尘看来,这是一条创作之路。在司马迁祠前,自己的姿势是仰望!黄河的浪影奔舞,让苍茫的渭北高原经受庄严的洗礼。涛声阵阵,滚雷似地在远方喧响,如同天地间最雄壮的音籁。

  这是一条自强不息之路

  大禹治水 鲤鱼跳龙门

  画家陈亚敏说,一路走来,越来越发现陕西的景色美,在韩城段写生时,还以为走到了江南水乡。

  她画了三幅画,其中一幅便在龙门,泛舟,逆流而上。

  记者也经过黄河最窄的地方——龙门,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仅神龙可跃,故称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千古绝唱,犹在耳边萦绕。

  沿着沿黄观光路,一路领略黄河,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能领略红色文化。谁能想到,当年红军急行军是怎样一次行军,历经千难万苦却始终高昂着必胜的信念!是怎样一种精神,穿越岁月长河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奋进之路?

  遇水架桥,逢山修路。行走,让路有了思想,让脚有了温度。写意,路景交融,让黄河歌唱起来。

  文/首席记者姬娜 实习生方瑞江 图/本报记者丁聘 实习生马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