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陕西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总量突破3万亿元。对于这一目标,经济学家冯根福认为,经济总量不仅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发展基础。它不仅代表着实力,还代表着潜力。

  记者 李念 摄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区。 吴超 摄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追赶超越是陕西发展的根本遵循。与此同时,将落实这一根本遵循的具体数字定在了3万亿元的目标上,而实现方式则是要让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

  陕西省信息中心测算:2016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为19165.39亿元,2021年要突破3万亿元,年均名义增长需达到9.3%以上,扣除物价后可比增长需达到7.3%以上。

  从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数字看,这样的目标对于陕西的发展节奏来说是合理的。从2012年到2016年,陕西省GDP年均增长9.86%。2016年,GDP总量较2011年增加了7000多亿元,GDP排名在全国位次前移到第15位,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4位。

  3万亿元是个“大门槛”

  2016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省份有9个。相比于2015年,除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6省外,2016年湖北、河北和湖南3省跻身“3万亿元俱乐部”。

  各省为何都纷纷急于迈入“3万亿元俱乐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冯根福指出:“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可以判断一个地区的真实经济活跃度。因为经济总量不仅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发展基础。所以,它不仅代表着实力,还代表着潜力。”

  陕西省发改委相关报告指出,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既是促就业保民生的刚性需求,也是顺应广大人民期盼,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2011年到2015年,陕西经济增速分别为13.9%、12.9%、11%、9.7%、7.6%,整体速度很快,但是也在放缓。以这样的速度,陕西5年内能否达到3万亿元指标?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一个联合的测算说明中提出:从发展基础和条件看,2012年-2016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纲要》都提出了经济总量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去年我省在多重压力情况下实现了7.6%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增长8.1%,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认为:“对于3万亿元这一门槛,陕西既要立足自身的稳扎稳打,以有效投资确保了稳健的增长速度,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更快的发展速度。”

  以西安为例,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它在经济评论家以“资金总量”为基础的分析系统中,排名达到第13位。评论写道:西安也是过去16年城市竞争的赢家,它汇聚的资金总量能这样靠前,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

  资金的汇集,确保了有效的投资,而投资又为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2016年,陕西省46个省考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00亿元左右。陕西省发改委称,在全国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陕西省保持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陕西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陕西的增长速度来自于加快基础设施以及短板领域的各个项目建设,并同时将带动地方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投资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为陕西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大区成就发展高地

  来自陕西省信息中心的测算,若5年后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5年平均增速按8%左右测算,2016年经济总量需达到1.8万亿元左右。事实上,陕西已经超过这个预算,而在全国能达到这一水准的省份有20个。

  显然,各省竞相实现3万亿元目标的过程,也是考量一个地区发展智慧的过程。在实现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能够培育更合理优质的经济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未来经济发展铺垫更好的基础才是最大的赢家。

  李振平认为,陕西经济总量要达到3万亿元的目标,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找准抓手,认真做好做足补齐短板、构筑平台、做强引擎、搞活机制四项功课。

  为了这一目标,陕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高地”思路——占据高地,才能赢得主动。未来5年要扬长补短、提质增效,把陕西省区位、科教、能源、文化、军工等优势变为追赶超越胜势,既实现经济总量追赶,又实现发展质量超越,更实现发展模式创新。

  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一带一路”核心区、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区域特色发展引领区,将成为陕西实现3万亿元目标的抓手,也成为陕西加快建设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为我省更好地运用两个市场、统筹两种资源、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陕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杨三省撰文提出:“陕西产业结构与丝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西亚各国互补性强、契合度高,具有大规模‘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广阔空间。”2016年,陕西实际利用外资50.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值1975.7亿元,其中出口1045亿元,增长13.8%,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打造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既是中央赋予陕西的重大任务,更是陕西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陕西自贸试验区共分3个片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发展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冯宗宪指出,设立内陆自贸园区,对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获取能源资源、强化国家安全等都有着突出的战略意义。

  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陕西着力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通过加强与各军工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搭建基地园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使全省军民深度融合实现了突破发展。据了解,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已发展至500余家。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总收入2476亿元。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已经成为陕西的发展思路。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取消。司法、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商事、社保、医疗卫生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延长石油、陕煤化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混合所有制经济稳步发展,非公经济占比提高到53.8%。

  打造区域特色发展引领区。2016年关中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完成生产总值12504.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6%,比重较2015年高0.2个百分点;陕北经济呈恢复性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855.9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0.2%;陕南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完成生产总值2707.6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4.2%。根据我省三大区域的发展特点,陕西提出“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的区域发展思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化综合体系为抓手和载体,推动全省三大区域立足资源、人才、产业、环境、交通等条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各展其长、协调发展。

  李振平认为:这五大区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是陕西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全面支撑和有效引擎。这五大区既是发展布局,也是具体增长点,更是陕西5年内完成3万亿元目标的有力保障。

  一季度指标提振信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陕西的3万亿元目标,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实现。而2017年一季度的经济指标,带来的是提振信心的数据。

  来自陕西省信息中心的报告指出,一季度陕西宏观微观经济指标与要素明显趋暖。固定资产投资948.23亿元,增长14.5%,增速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5.7和2.2个百分点,保持了2016年9月回升至两位数后再发力增长的势头,预计一季度增长达到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12.38亿元,增长9.6%,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加快3.6个百分点,预计一季度增长10%左右。

  今年一季度陕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1%,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9.6%的增速。

  陕西的传统产业放慢时,一些新的产业发展却在加快。一季度陕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1%。另外,汽车制造业增长44.1%。我省一季度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一季度,陕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4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76%,同比增长10%,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9个百分点。

  冯根福指出,陕西过去的发展依靠能源行业,煤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受到世界资源的制约,只能取决于技术上的进步,而一季度的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的有力增长点。

  投资方面,已初步稳固了持续性回升势头。在具体投资方向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07.8%和235%。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5.9%、19.9%、120.4%、109.4%。

  “这种投资的结构性优点非常值得期待,它是陕西经济结构优化的良性信号。”陕西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田静莉说。

  一季度,陕西产业优化升级表现明显、动作较大。几个大事件尤其值得关注——我省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宝鸡制造”进入中国数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国家队”;国内首台XPS-15型隧道水平旋喷钻机在我省诞生;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落户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致力于提升我国能源技术、能源装备的研发能力;由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共同建设的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暨无人机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陕西首个科教特色的小镇启动建设。

  无论发展思路,发展节奏,还是发展趋势,陕西实现3万亿元的经济目标是情理之中的。然而需要明确的是,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只是陕西发展的一个节点,如何实现长远发展才是关键。李振平认为,“3万亿元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将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将提质增效作为发展的重要思路,才能给陕西经济带来更加厚积薄发的力量。”

  观察

  产业高地在哪 产业集群在哪

  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识性逻辑是,产业是推动经济的直接动力,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而产业优化的前提,是培育具有先进性的产业高地和具有合理性的产业集群。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提出,陕西有优质的科教、智能制造资源、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资源,这些都是建立产业高地的基础。

  2013年年底,陕西成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而此后陕西在各个产业上的不断突破,正是产业高地形成的基础——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营;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9%;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2015年技术交易额721.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元,是5年前的7倍和2.9倍。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说:“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使我们的产业从碎片化到达了一个集群和基地发展的模式,因此它的‘抗震’能力和竞争能力就会提升。”

  而陕西的产业集群正在增多、增大。西安高新区打造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即打造千亿级半导体产业、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千亿级金融服务业、千亿级软件信息服务业、千亿级军民融合产业、千亿级创新创业集群);在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西部云谷”聚集了370多家高技术企业;西安航天基地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0家,过十亿元企业5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在宝鸡,以宝钛集团为核心,以宝鸡高新区、宝钛新区为依托的钛产业集群生产了我国钛工业产品的80%,而全球的20%钛工业产品出自这里。

  当然,无论是产业高地,还是产业集群的建设,都需要有系统性思维。李振平认为:陕西经济发展,首先要从理念层面打破束缚,培育产业集群,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注重创新,防止生搬硬套;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网络的建立;同时要注重产业集群和产业高地的带动作用,把产业的力量由西安向陕南、陕北辐射,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和企业,统一规划大的产业集群。记者 沙莎

  科研成果转化要有新的突破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陕西“211工程”院校8所、“985工程”院校3所,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高校强,科技成果也颇丰,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陕西专利授权量增长45.7%,居全国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

  然而,资源并不代表成果,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却不高,出现了高校是自己的,成果多属别人的尴尬局面。

  几年前,西北大学孙文基教授团队研制的黄疸型肝炎特效药成果,被东北一家制药厂买走的事情,至今让很多省上领导提起来仍唏嘘不已。据孙文基教授介绍,该药物以秦岭特有的秦韭为原材料,具有单一化合物、单一成分等多项显著优势。然而,在成果出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多次与我省企业联系,均以新药风险太大为由拒绝投资。

  事实上,陕西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是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的技术交易,本地企业转化率较低。省内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比例处于中等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认为,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低,长期存在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依然没有大的改观。技术创新成果水平和产出效益依然偏低,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导致有超过一半的科技成果流向了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

  陕西将5年后的经济发展目标定在3万亿元,如何让经济良性优质地增长是其中重要课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转型,并最终快速增长,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生态环境、百姓生活的要求。

  2016年,陕西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即“陕九条”,成为陕西科技界热议的内容。“陕九条”为陕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然而要实现科技成果成为陕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其中,在具体落实中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中试环节的短板、企业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校企合作目标有偏、军民科技融合不足、科技人才政策有待调整、科技研发投入有待提高等问题都急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