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田间的石刻文物散落在田间的石刻文物

  唐代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而唐献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骏,顺陵的走狮、天鹿,乾陵的蹲狮、翼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视作中国古典雕刻的典范,是中国陵墓石刻的一个高峰。作为“三百里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馆”,唐十八陵石刻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近日网络上有关唐陵石刻遭“洗澡”的报道,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许多读者、专家学者也纷纷打电话询问。那么,唐陵石刻的保护现状到底如何?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气势宏伟的唐代石刻真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连日来,本报记者前往数座唐陵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石刻文物保存现状堪忧

  唐十八陵主要分布在我省关中渭河以北的咸阳市和渭南市境内,东西相距150公里,以唐长安为基点,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位于富平县境内的元陵、定陵、章陵、简陵和丰陵,均属“依山为陵”,虽不属同一条山脉上,但基本在同一线上,绵延40多公里。2001年,富平的5个唐陵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12日,记者驱车赶到位于富平县曹村镇陵前村北的唐顺宗李诵丰陵。丰陵所在山叫虎头山,系金瓮山东南的余脉。虎头山向东地形逐渐降入平原,当地群众称其为一卧虎形,能看出虎头、虎腿、肚脐等。“哦,要寻那个石头六棱碑子,车开不上去,得走小路才能行。”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穿过山间一段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终于在一处栽种花椒树的农田中找到了被当地人称为“六棱碑”的华表。这件位于陵园神道南头的华表直径约80厘米,迎风的一侧侵蚀严重,一道裂缝自上而下贯通整个华表,最宽处约6厘米,无孔不入的杂草也扎根到华表底部裂缝中。庆幸的是,华表背风一侧保存状况良好,线刻花纹图案清晰可辨。

  “西边的华表遭雷击,中间裂了口子,头掉下来,半埋在地里;东边的华表倒了,埋在地下。‘文革’期间,清朝立的墓碑被掀倒,断成两截。后来县上派人把墓碑粘上,重新立了起来。”在陵前村村民老党的记忆里,华表以北,除了见过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石碑,再没有见过其他石雕。

  当天下午,记者辗转来到唐元陵看到,泛黄的麦田中一尊石刻翼马孤独地守望着帝陵。“很可惜,翼马的尾部和底部石座已经破损。”富平县文物旅游局文博股股长井增利告诉记者,唐代帝陵建成以后,各朝各代断断续续也设有一定的管理机构,但是历经一千多年的自然、人为破坏,目前唐陵地面建筑已遭到严重破坏,大多已荡然无存,如今只留存了一批陵墓建筑遗址和大量珍贵的石刻。由于长期遭受着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石刻保存现状堪忧:表层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明显,不少石刻有贯穿性裂隙发育;还有少量石刻半埋在地下,或歪斜、或断裂、或移动原位,长期未得到妥善保护。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唐陵石刻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被周边农民的生活、生产活动所扰动、蚕食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