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军杰 孙红义 本报记者 郭军

  “一道道沟来,一台台塬,果树婆娑赛江南……”盛夏大暑时节,绿意盎然的渭北二黄灌区,黄河水被引上越来越高的塬面,层层延伸。所到之处,绿意尽染,果丰粮收,演绎着当地人对“土地流转”的热衷。

  “柿子王”张伍奎的家族变迁

  大荔县段家村四组张伍奎,40出头,头脑灵活,家有兄弟5个,排行老小。早在2000年前,他就托人承包了村东头110亩荒沟,推土平沟整理出40亩台地,一心想从地里刨“金”致富。前些年,虽然他苦没少下,但种啥赔啥,点西瓜,天旱瓜小;种红薯,缺水又贴工。

  自2001年抽黄水上塬送到地头,他务棉花,年年见效。后来在沟里引进无核柿子“七月红”,连续三四年,40亩柿子年年收入过15万元,被村民们称为“柿子王”。张伍奎指着一条临园而过的衬砌渠道说:“为引这条渠,我把2亩水地都置换给人家了。”

  眼见老五致了富,兄弟几个纷纷效仿。老二文奎承包了村西40亩荒沟,老三文选一口气栽柿子、核桃树15亩,就连观念保守的老大文升,现在地里也是核桃、梨、栗子样样都有。张伍奎说,他计划今冬再平整荒沟20亩,扩大果园面积。

  据负责整个段家塬灌区的管水员老肖说,目前灌区可灌溉2.8万亩,果园杂果就占到2.3万亩。抽黄水上塬后,1亩园顶10亩田不是梦!富起来的张家5兄弟,都住上了阔气的小二楼,家家空调、冰箱、彩电样样齐全。

  但谁曾想到,当年5兄弟分家的时候,穷了一辈子的老父亲留给5个儿子的是:每人2间土瓦房,外加2000元的债务。

  种粮户姚军义的家庭农场梦

  富平县美塬镇赵村种粮户姚军义,去年又承包了村里30亩地,每亩地每年500元。姚军义说,想包地的人太多,地价年年涨,算上自家的10亩地老姚现在共有65亩,其中承包本村外出打工户4家的55亩。

  为务好地,老姚添置了一台小麦收割机和一台玉米收割机。面对种粮食能不能挣钱的问题,老姚不紧不慢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抽黄水没来的时候,一年只种一料麦,好了打个300-400斤,那还真不划算!抽黄水来了后,三季五轮灌溉,麦子上千,包谷千五,两料不误,一亩地刨去成本,落千把元不成问题。

  姚军义有一个梦想,就是办起自己的家庭农场。可当下,最让老姚头疼的是地价不断上涨。他最近计划出800元,看能否再包个100来亩,“毕竟有水做保障,规模越大,收益才明显。”老姚迷恋搞家庭农场,是因为收粮专业户朋友告诉他,国家对家庭拥有百亩以上的种粮农户有补贴政策,还听说富平到贤镇一带,已经出现600亩甚至上千亩的承包户。听说人家地价出到了800元,老姚怕还要涨,这才下定了决心。

  老姚的承包地离村不远,出村即到。“过去咱这旱塬是‘井干水咸’,现在用上了黄河水浇地,地下水位都上升了。”也许是早晨刚下过几滴雨的缘故,正是晌午,一股湿潮闷热笼罩周围。抽黄水现在正给邻村灌溉,轮灌到老姚的地头还需3天。老姚望着略显干旱的玉米说:“这多亏浇过一遍水,要不然真不知咋办好。”

  引水上塬,让土地更加金贵

  这两年,二黄灌区扩灌速度很快,水不断的越送越高。在蒲城椿林镇山前洼村,山石抽水站站长王智斌说,这个由他20年前个人投资兴建的二级抽水站,将孙镇董家七级站的来水再扬两级,能灌溉周围4村2万亩土地。水站背靠桥山,登高望远,只见山下连片的玉米叶绿汪汪的,犹如绿洲,与光秃秃的桥山形成了鲜明对比。泵房内,机器轰鸣,渠道里,水欢畅流。

  王智斌说,前几年二黄局主动上门联系他,提出把水给他引来,让他负责灌溉山下的农田。“因为每到夏季,洛河水干,县办抽水站无水可抽,灌溉根本没有保证,要不是抽黄水,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绝收!”

  在二黄塬上总干渠旁的大荔县三合村,记者还见到了“抽黄人”秦和友。前几年,秦和友自掏腰包,购买水泵,埋设暗管,把一股拳头粗的黄河水硬是提升了100多米,送上全村半塬旱地。如今,水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群众栽油桃,架葡萄,种杂果,纷纷走上致富路。秦和友说,过去没水土地撂荒,现在有水了土地越来越金贵,都舍不得把地包给别人。

  据了解,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下辖大荔、孙镇、兴镇、流曲等7大灌溉系统,自2001年全面上水以来,已累计引水2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300余万亩次,灌区粮食年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年增产粮食作物4.77亿公斤,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