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靳惠胜是西安市长安区细柳街办义井村人,15岁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八战区朱绍良部下的兰州48师42团任机枪手。在兰州驻防期间,在皋兰山和战友一起用重机枪击落日军战机一架,其余三架逃脱。后在甘肃民勤县(苏武牧羊地)驻防。曾任中尉书记官。1951年1月在大巴山区随樊雨农部向解放军投诚。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战线工作,退休后经商多年,目前在家颐养天年。80高龄时,出自传《流水人生》,除让后世不忘前世之事,更激励自己晚辈勿忘国耻,爱国敬业。

  参军就为能吃饱肚子

  1925年1月18日,靳惠胜出生在西安市长安县义井乡((今长安区细柳街办)义井寨村六组一户贫穷家庭。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自记事起,家里就很穷,连租种的五亩地,总共不足十亩。由于养不起牲口,没有大型农具,地薄缺乏肥料,也没有灌溉设施,种地其实就是靠天“吃饭”。那时十亩地所收的粮食,就是三五百斤左右,除交公粮、地租外,所剩不足半年糊口。六岁那年,遇上民国十八年的灾荒,半年没有下雨,加之连年的蝗虫成灾,田里几乎颗粒无收。最糟糕的还有霍乱瘟疫流行,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整天都能看到死人,有些人家因此绝门绝户。

  靳惠胜姊妹四人,大哥长他10岁,二哥比他大5岁。全都在少年时就出去打工做木匠和泥水匠。姐姐出嫁早。母亲说孩子多养不活,只好让他们各自去谋生。两个哥外出打工,靳惠胜和母亲卖蒸馍度日。靳惠胜九岁才上学读书,但只上了四年私塾,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大哥结婚后有两个孩子,全家三代近十口人就挤在一间半的瓦房里,锅灶连炕,根本谈不上什么家具。靳惠胜经常到别人家里寻睡处。

  1937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事变暴发,日军疯狂侵略中国,飞机接二连三轰炸西安,渭南地区也是人心惶惶。1938年政府拔壮丁,开始一家三个男丁就要抽一个从军,后来就上升到二丁抽一丁。靳惠胜兄弟三人必抽一人,因为两个哥哥在外做工养家,只能他去。

  当时村友韩满满和他一块去验兵。结果韩满满验上了,部队嫌靳惠胜只有12岁年龄太小,退回来了。韩满满当兵后只回了一次家,最后就没有了下落。

  1940年3月陕西自愿兵团在户县秦镇招兵,靳惠胜去报了名,没成想通过了。“我15岁可身高已经一米七像个大人,饭量大的让家里害怕,参军就为了能吃饱肚子。我妈舍不得我走,难过地偷着哭。临走给我包了一包辣椒面送行,说想家的时候就给饭里放一点,还能预防水土不服。”

  想起死难战友我就咬牙坚持下来

  参军不久靳惠胜就随部队前往兰州。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虢镇下车,在路上步行了半个月。到兰州时鞋都磨烂了,脚上全是水泡。这些兵最大的也就十八九岁,刚当上兵又是第一次出远门,大家都很兴奋,说在家还不是饿死,还不如上战场和日本人拼命。

  靳惠胜被补充到国民革命军第八战区兰州48师42团机枪连任机枪手,司令是朱绍良,连长姓胡是湖南人。当时兵源短缺,他们连只有60人,10人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使用的水冷24式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大、火力强、能高射,也能扫射,可靠性较高。枪身重20公斤,加上枪架共重53公斤,理论射速每分钟可达600发,表尺射程有3500米。经过三个月的严格紧张训练,靳惠胜对机枪的性能、构造和使用就熟练掌握了,成了一名合格的机枪射手。

  每次行军靳惠胜都要把机枪枪身扛上步行,枪架由两个战友抬着,每天行军六七十里路,累的实在受不了,两个肩膀经常都是乌黑色。

  真正上战场参加战斗,全是枪林弹雨。三年后的六七月间,靳惠胜在行军途中碰上和他一起参军的同乡张玉田,他是驮骡队队长,专门负责给前线运送弹药和补给用品的。据他讲,一起参军的40多个同乡,差不多都在抗战一线战死了,他们大多出家门参军就再也没回去过,或者从那以后就没有了音讯。最后活下来回到家的只有斗门镇章村的张云卿和中丰店村的马诚信。

  基本上是同龄人,在部队上训练时都混熟了,老乡在外愈感亲切,靳惠胜知道他们抗日把命丢在战场上,想起来很难过,心里也充满了仇恨,所以无论打仗还是行军,他都咬着牙,下决心坚持到底。